如果你有一岁半到三岁的宝宝,同时他/她又有类似下面这些表现,就说明,令宝爸宝妈们闻风丧胆的“可怕的”两岁来了。
比如,孩子正在开心的玩着玩具,突然大发雷霆,把玩具扔到一边;突然大声喊叫;去触碰那些你曾经和正在不让他玩的东西;不想让小伙伴玩自己的玩具就会大喊;很粘人,玩的时候要你在身边一直陪着;找经常看的书里面自己喜欢的图片,找不到就很着急,发脾气…
除了以上让大人抓狂的表现,你还会发现他在很多方面有很大进步。学习能力增强,更多的模仿大人动作、跟着学说更多话,尽管经常表达不清楚;探索欲增强,活动范围扩大,大多走路很稳,甚至经常小跑,能爬高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精细动作也在加强,比如,能很自如的拼插乐高、自己扣简单的安全扣、自己穿鞋子、自己吃饭,等等…
以上这些表现,是我的小宝在不到18个月时逐渐出现的,小宝现在不到19个月。这一个多月,真的很让人崩溃,因为他经常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就翻脸和翻书一样快。好在有了大宝的经验,知道孩子有“叛逆期”,还算能应对。但小宝的表现的确超前了一点,还是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
两岁,被称之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经常被很多家长挂在嘴边。
其实在家庭系统教育中,就没有“叛逆期”这个词儿,我们称之为“觉醒期”。孩子之所以会让大人感到叛逆,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而大人在原地踏步,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相伴这种感觉而生的,是我们大人旧的“权威”和管教方法受到威胁。
美国著名家庭心理学家、专栏作家、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的育儿专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指出,好性格是从“可怕的两岁”培养起来的,真正的育儿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在孩子两到三岁时我们唯一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塑造他们的性格了。
所以,只有我们和孩子一起“觉醒”,抓住孩子成长关键期,运用我们的智慧,自然能优雅的、有目的渡过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
结合心理学家们的理论,和两个宝宝的经验,给处在这个时期的宝爸宝妈们提供几个实用方法做参考:
一、减少关注
孩子的每次成长都是从大人放手开始的。
在孩子小点时候,大人对他们是百依百顺,可随着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大人开始对他们说no越来越多。已经习惯了被顺从的孩子,被突如其来的“不可以”激怒,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就开始了。
二、延时满足
对孩子有求必应,是很多父母的做法,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终究还是太爱孩子,不想让他们受委屈。可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感到沮丧,就会发脾气、哭闹来发泄他们的不满情绪。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大马路上经常会看到在地上打滚的孩子,经常会看到嚎啕大哭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用极端的方式回馈给大人的反应。
让孩子学会等待,也是这个时期家长必须课。对能满足的要求,也让孩子学会等一等再得到;不能满足的无理要求,也要明确告诉他。
三、底线原则
现在很多家庭提倡民主教育。可在实际运用中却走进了误区:不少家长认为民主型的教育就是听孩子的,把孩子的自由变得无限大。
其实无论什么民主都一定是有约束的,教育更是这样,民主式的教育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该做什么,他只知道想让自己的父母做的什么,而且孩子的大部分要求对他们自己并无益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一定要在最初就给予明确的拒绝。不要把孩子想象的很玻璃心,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窥探大人,经常会试图触碰底线,等大人一放松,他们就得逞了。
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这个家庭教育很难对孩子行为形成约束。因为,大人在尽力去取悦一个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人,而小暴君是贪得无厌的。那孩子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在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甚至中学,经常会见到班里总有那么几个“熊孩子”更有甚者会成为“霸凌”。
四、耐心+鼓励
经常鼓励孩子语言表达,想要什么说出来,想干什么讲出来,对还不太会说很多话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有耐心的引导。
小宝闹情绪有时会摔东西,我是先搞清楚小宝闹情绪的原由,然后告诉他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这样说,你想做什么要这样告诉妈妈,同时反复跟他说几遍。鼓励他用语言表达。
我们在陪伴孩子时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多鼓励,孩子的探索欲在不断增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这时候就要放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他去探索,多跟他讲各种大自然知识等等,给他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多知识的探索。孩子的生活每天都是充实的,他自然会少了闹情绪的时间。
五、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仍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要在孩子需要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不断发展的智力和行为能力,适时的给予指导。若孩子经常能迅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不断积累信心。他的情绪也就会越来越平和。
寄语:孩子两岁到三岁这一年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佳时期,也是形成父母权威最关键的一年。在特殊时期,需要我们帮助他们熬过去,这过程会有挑战、会有挫败,度过这个时期,就会“柳暗花明”。让孩子从“可怕的两岁”到“可爱的两岁”,需要的就是我们家长不断用智慧,坚持耐心的引导过程。
作者:NH一起成长 来源:简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