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奇葩说》第六季刚一开播,就喜提14个新浪微博热搜,#被肖骁说哭了#还挤进了热搜前三。
过去的五季,我一集不落的同步追完,除了佩服辩论过程中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畅快,更被每个辩手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成长蜕变深深吸引。
好奇他们需要多少年的经验累积才能促成在赛场中心的侃侃而谈,又是什么样的成长历练成就了他们今天的无所畏惧和气场大开?
肖骁的Gay蜜精致范儿,颜如晶的傻萌人设,黄执中的执拗深沉,还有马薇薇的临场痛哭。。。每一位辩手都在努力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现出“奇葩”的一面。
奇葩,原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比喻某人或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也多指向一些正常人行为和思维以外的,让人难以想象的行为。
而《奇葩说》将这个定义外化出更丰富的延展:
我为自己的价值观努力争取,但同时也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学会表达,更学会聆听。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保持多元更重要。
对此,奇葩说的主办者马东有一句经典解释: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而所有站在台前口若悬河的奇葩们,在他们的成长故事中,其实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一路仓惶跋山涉水,跌跌撞撞曾是少年。
例如,黄执中在辩论中说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些孩子总喜欢嘲笑讥笑他,捉弄他,课间趁他不在,偷偷把可乐、汽水,或者他带去的饮料倒入他的饭盒里面,把他的午餐完全破坏。
当他轻描淡写的说出儿时这一段被捉弄的经历,面部在颤抖,声音在哽咽。
从这段叙述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势的内向者被当做“奇葩”遭到攻击。
又比如,肖骁说:“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男孩,我抽烟,我喝酒,我还整过容,但是那又怎么样,我活的潇洒活的自在,或许那个自由的我不完美,有缺陷,可那就是我,一个真实的我。”
从这段自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奇葩”以自恋为防御,穿起保护自己的铠甲。
作为一个观众,我听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允许价值观的多元化讨论,比灌输具体的认知更重要;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感受到一种警醒,那就是保护孩子作为“奇葩”的权利,比我们要求他妥协迎合,更真实也更有意义。
所以,如果你正好是“奇葩”的妈妈,该如何和他站在一起,面对这个世界,才能让他不会受到诋毁和伤害?
举例来说,一个总是爱哭的女孩,被班里的同学乱取绰号,她可能会从此被视为奇葩,不敢在人前表露自己的情绪,认为这样是错误的,从而变得越来越冷漠。
每个小孩都不可能拥有完美的成长环境,这样的不安全感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干预”,用无条件的“抱持”力量,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做正确的事,不让错误的思维定势干扰以后的生活。
心理学家说,童年时期,尤其在0到3岁,是形成安全感的关键阶段,妈妈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养育者,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想让孩子形成依恋、具备安全感,需要父母对孩子持续不断的关爱。多和孩子互动交流,了解他的真实情绪感受,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当我们说允许,背后的含义是“宽容”,但这个词本身就表达着一种情绪和姿态。允许慌张,允许安静,允许不合群,允许愤怒。。。。我们的孩子本来就是不同的,允许他们不一样,就是允许成长,允许热爱,允许自由,允许奇葩。
例如在奇葩说中金句频出的导师蔡康永,用“冷淡”这个词来形容自己。他说:
有人觉得,把冷淡和热情这两个词摆在一起,一定是热情比较好。可是在我看来,很多热情是不值得花时间的,都是些很无聊的东西。
冷淡
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对很多事情说不要,然后你才能专注地做你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他有权利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会让父母失望;我们要告诉孩子,要保护自己的“不一样”,就要勇敢的去应对,敢于展现自己,声音洪亮,充满自信,无须道歉。
自尊是指,一个人在整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评价,更多的是以情绪为导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评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标准。
被视为“奇葩”的孩子,往往会被孤立、被嘲笑,他会质疑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矛盾和困惑——“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我应该像其他人一样。”
在这些时候,孩子会不自觉地处于低自尊水平,这会使他陷入一种失败的恶性循环中,很难打破。当孩子面临创伤和压力,父母和家人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要用平等的角色与孩子沟通,细心倾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将他的自尊水平往积极方向做调整,逐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高自尊的孩子,相信自己是更好的,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从而比低自尊者更乐观也更容易成功。
很多时候,人们赞美外向者的积极热情,他们在人群中谈笑自如,而对那些“社交困难”的内向者,往往投以同情的眼光,甚至视之为不合群的“奇葩”。
以奇葩说中的知名辩手颜如晶为例,如果不参加辩论,她也许只是一个胖胖的平凡女生。她曾提到,如果没有职业辩手这个工作,就找不到其他工作。
我因为讨厌冲突,所以会配合别人的期待。人们容易与我亲近,认为我是几乎不会对任何事情说“不”的人。
实际上,我觉得对方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话,就不会表现自己愤怒。
我喜欢舒适、和乐融融、和谐安静的人生。
每个人基因不同,性格不同,我们要告诉孩子,任何性格都有优势,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如同外向者会有烦恼,内向者的高敏感也是种天赋。
他们专注、低调、思想深刻,忠诚善良,这些正是外向者所缺乏的。
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作者苏珊·凯恩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的性格如同性别一样,是自我认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然而,对内向者微妙的偏见导致了对天赋、能量和欢乐的浪费。
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善用自己的优点,发挥“静者制胜”的影响力。
总之,身为“奇葩”孩子的父母,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精力,也需要更多的定力,陪孩子一起从容走过,静待花开。
然而,正因为孩子的特别,我们才拥有了比普通家庭更丰富的体验、更多元的可能、更深刻的感受生命的存在和力量,这值得我们一生感恩。
正如奇葩说一路走到第6季,有冲突有反转,被群嘲也被封神。当年被《奇葩说》选中的少年,如今已经在全力守护《奇葩说》的核心价值。就在开局第一场,肖骁说:
我最大的压力是,有时候我害怕自己的进步赶不上观众的进步。
听着他逻辑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发言,想起知乎上对肖骁的一个高赞评论:
和第一季相比,他从一个插科打诨的“可爱流氓”变成有情有义的“知识分子”,这场变形记是他用“时刻保持危机感”拼来的。
我想说,奇葩少年之所以出众,在于他勇敢守护内心的那一份珍贵,也在于他自我蜕变时的无畏冲撞。
而作为父母,我们正是那个让他放心去守护珍贵,敢于去冲撞南墙的,托底的人;是那个不允许他对世界太多妥协和顺从,代替他负重前行的人。
从大局来看,当一个社会不再有所谓“奇葩”的概念,不再用标签化措辞来定义孩子,也不再用标准化刻度来衡量孩子,我们才真正活在一个能量流动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才能如同种子一般,活出他原本自然摇曳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