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碎罐
过去,有一个人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啪”的一声,罐子摔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顿时成了碎片。路人见了,唏嘘不已,都为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没这么回事一样,头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旧赶他的路。
这时过路的人都很吃惊,为什么此人如此洒脱,多么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么可惜呀!甚至有人还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
事后,有人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
这人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大道理:洒脱是一种摆脱了失去和痛苦的超级享受。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必还要空留恋呢?如果留恋有用,还要继续努力干什么?
2.路上的石头
国王费迪南决定从他的十位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块“巨石”,任何人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然后,国王吩咐王子先后通过那条大路,分别把一封密信尽快送到一位大臣手里。王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费迪南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
一个说:“我是爬过那块巨石的。”
一个说:“我是划船过去的。”
也有的说:“我是从水里游过去的。”
只有小王子说:“我是从大路上跑过去的。”
“难道巨石没有拦你的路?”费迪南问。
“我用手使劲一推,它就滚到河里去了。”
“这么大的石头,你怎么想用手去推呢?”
“我不过试了试,”小王子说,“谁知我一推,它就动了。”
原来,那块“巨石”是费迪南和大臣用很轻的材料仿造的。自然,这位善于尝试的王子继承了王位。
大道理: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个人,自己一点儿也不动脑筋,只是相信别人那太危险了。自己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1米80的个头,黑里透红的肤色。“别看他人高马大,罗发兵是个有心人,对推土机的痴迷简直到了极点。”中铁十三局集团青藏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李少亮这样评价青藏铁路项目部推土机司机罗发兵。
1987年,公司机械队缺推土机手,队长让罗发兵学。他仅用一个月时间,不但能熟练驾驶,还单独操作创下队里当月的高产纪录。罗发兵只有初中文化,平时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推土机使用手册》、《机械工人识图》、《内燃机原理》等专业书籍都被他翻卷了边。几年下来,他能熟练驾驶多种推土机。
使用机械他是能手,修理机械也出了名,听声音就能知道关键部位的工作状态,看排气就能准确判断机械核心的功能。他在机械维修上提出的10多条建议被十三局集团公司推广,仅在他所在的六公司就创造效益100多万元。他还能自己加工和改进配件,多年来节省开支数百万元。在青藏线施工的两年中,他修旧利废,为企业创造了上百万元效益。
青藏高原低温、低压、缺氧,机械效能只能达到内地的70%,且故障频繁。特别是冬春季节,极度缺氧加上低温霜冻,早晨上班时打不着火,又是火烤又是开水烫的。罗发兵摸索出窍门,下班后把车开到避风处,车头对准太阳方向,早晨阳光照射在发动机上,上班时很容易发动。刚上高原时,不少推土机经常出现抛锚趴窝的现象,罗发兵开的推土机却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同样推3000立方米土,别人用4小时,他只需两小时。在青藏铁路施工的两年间,他的推土机没有一次因抛锚趴窝影响施工,是中铁十三局青藏铁路工地出勤率最高的工程车辆。
队里来了年轻人,罗发兵主动搞好传帮带。有人劝他:“你别太无私了,当心别人抢了饭碗!”他说:“一代就要比一代强。他们超过我这个师傅,我才高兴呢!”罗发兵收了10多个徒弟,目前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在施工一线很受欢迎。
18年来,罗发兵换过4台推土机,每台都是别人不能开的旧车。这不单是他技术好,更重要的是他精心爱护,下班闲暇时总是围着推土机转悠,细心养护。曾任罗发兵所在施工队队长的王运虎记得,有一次罗发兵施工时,忽觉车身往下一沉,探头一看,车身已下陷一米多深,并且随着松动的土石往下滑。路基旁就是悬崖,如果继续下滑,就可能连人带车翻入悬崖。罗发兵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扔下推土机立即跳车,他会安然无恙,但30多万元的机械就报废了。危急之中,他朝前面一台挖掘机司机大喊求援。挖掘机手立即掉转机头,用大爪钩住推土机。此时,1/3车身已经悬空。罗发兵沉住气,配合挖掘机小心翼翼地操作。经过两个多小时努力,终于化险为夷。
马恩华,以“拼搏”精神,改变了企业的贫困面貌,争创了全国一流业绩。
劳动模范的个人事迹
20XX年担任园林绿化工程队队长职务以来,以队为家、身先士卒,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务实创新,在短短的几年中,使绿化工程队队伍成为了能打硬仗、敢于肯硬骨头的园林绿化
获得殊荣的南皮县人民医院院长张秀治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难掩心中的感慨。1998年3月,张秀治上任院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从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成为现在年近花甲的老人。张秀治所在的医院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当年,脏、乱、差几乎成了医院“名牌”,张秀治临危受命。“上任伊始我烧了‘两把火’,一是‘治脏’,二是‘治乱’。”张秀治告诉健康界,治脏,就是还病人一个好的卫生环境;治乱,就是治人。当时制度规定:不准迟到早退、不准上班期间打扑克、药房人员不准偷药卖药……有人“以身试法”后,要么去扫院子,要么在图书馆反省,有的甚至被解职。如今的南皮县人民医院在张秀治的带领下,已经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面貌一新的二甲综合医院。
一位退休三轮车工人,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上得起学,在他74岁的时候,重操旧业,决心用自己的双腿,给贫困学生踩出一条希望之路来。在随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轮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学校、教育基金会和教育机构,用以资助贫困学生。据统计,他的捐款累计高达35万元,共有300多名大学生受益。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直到将近90岁高龄,他捐出最后一笔钱,才无可奈何地说:“我干不动了……”
这位老人名叫白芳礼。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报纸上,我永远不会知道,这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经有这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报纸上说,他的事迹“感动中国”。以中国地域之广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白芳礼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而此时此刻,我却清楚地感知,起码我自己,正在为这位已经作别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动不已 白芳礼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岁。祖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从1987年开始,白芳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9年8月10日,白芳礼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86年,74岁的白芳礼从天津回到家乡河北省沧县白贾村。这是一个让他悲伤而又牵挂的地方。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13岁便逃难到天津,做了一名卖苦力的三轮车车夫。新中国成立后,他靠蹬三轮成了劳动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孩子。当他看着他们中的两个成了大学生时,高兴得落了泪。
在泗阳捷锋帽业有限公司,有一朵12年盛开不落的缝纫花,她从花样年华走上缝纫之路,并一直在辛勤地耕耘。她就是刚刚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现任泗阳捷锋帽有限公司业机缝九组班长的张兆丽。 1998年,张兆丽从泗阳职中毕业后,到南京玩具厂做一名缝纫工。性格内向的她,面对现实没有更多的怨言,只想既然干上这行,就要把它干好,干出个样来。12年来,她刻苦钻研技术,不断积累经验,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缝纫工成为一名制帽先锋班的班长。 机缝九组是泗阳捷锋帽业成品帽生产的主力军,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技术性强,所包含的制帽知识面也广。张兆丽所在的班组大多数是新手,对高台缝纫机器操作不太熟练,出产量、保质量的担子几乎都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从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总是勤勤恳恳地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完成每一项任务。在赶货任务重、人手少的现实面前,经常通宵达旦加班,直到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为了培养自己的独立操作能力,她除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为了更好、更快地操作不同的缝纫机器,适应订单生产的需要,她刻苦研究机器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常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虚心学习,因此,她在“岗位练兵”、“争当合格劳动者”等缝纫项目岗位技能练兵竞赛中总能名列榜首。 身为外商投资企业普通员工的张兆丽,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带头严把质量关。为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她配合车间领导不定期地组织员工学技术、学业务,为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她凭借多年积累的操作经验,积极参与编写《机缝车间高台机操作规程》和《学习型班组评比细则》,有效地配合了“班班争当学习型班组、人人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班组员工的主人意识,调动了员工的劳动热情
爱迪生,很小的时候不解母鸡为什么扒在鸡蛋上就能当妈妈,自己也趴在鸡蛋上,直到他妈叫他吃晚饭才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