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怀孕>管鲍之交的主人公是哪两个人

管鲍之交的主人公是哪两个人

管鲍之交是指谁和谁?

管仲和鲍叔牙

管鲍之交,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鲍之交的出处、意思、典故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两人合伙做买卖时,管仲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赚的钱拿的却比鲍叔牙多。鲍叔牙手下的人看不下去了,大骂管仲是个贪婪无耻的人。鲍叔牙听了之后马上替管仲解释:“管仲家里生活困难,又要奉养母亲,是我自愿让他多拿的。”

有一次,管仲带兵打仗,每到进攻的时候他远远躲在后面,撤退的时候却早早跑在前面,手底下的士兵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随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他不是怕死,他是怕死了没人照顾母亲啊!”管仲听到这些话后非常感动,叹气道:“生我的人是父母,可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鲍之交的出处、意思、典故

后来,管仲、鲍叔牙两人从政,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齐国内乱之后,管仲想杀掉小白,让公子纠顺利继位。可惜在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率先回到了齐国,当上了齐国的君主。

公子小白继位后,决定任命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鲍叔牙拒绝了,并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齐桓公说:“管仲要杀我,你居然还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说:“这不怪他,他当时心里只有公子纠,所以才会这样做。只有管仲才有让齐国称霸的才能啊,您一定要重用他!”

管鲍之交的出处、意思、典故

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把管仲请了回来,管仲也帮助了齐国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把齐国治理地非常好!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求像“管鲍之交”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看到hjzxyj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已经回答了类似的问题了
  二高山流水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生死之交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的诗,诗中写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好友对自己如此情深,竟在梦中与自己相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也整天思念他,为什么就不能梦见呢?元稹十分懊恼,觉得大概是自己一来通州,就染上疟疾,至今不愈,以致神思混乱的缘故。于是也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齐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管鲍之交的出处、意思、典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们常用这样的话来感慨知己难求和得到知己的满足。
“读管仲、鲍叔牙方知何为知己!”管鲍之交才是真正能让人感叹的知己之交。

这则成语比喻知心默契、交谊深厚的朋友。
这则成语源于《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之交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个贤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一个才气横溢,一个为人诚恳厚道。俩人意气相投,来往非常密切。后来他俩一起做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襄公继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谋夺他的王位,就想加害于公子纠和小白。于是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后来襄公死去,纠和小白都赶忙回国争夺王位。后来,正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样,管仲成了囚犯。
齐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想处死管仲。鲍叔牙极力举荐管仲为相,桓公最后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
管仲知道后感叹说:“我和鲍叔牙曾经一起做买卖,赚了钱,我总是多拿一些。有人说我占便宜,鲍叔牙却说:‘管仲家贫,理应多拿一些。’鲍叔牙后来家道衰落,我为他谋划赚钱,结果反而令他更穷了。有人说我愚,鲍叔牙却说:‘哪里是他愚,是我自己没有好机遇!’我曾多次到朝中为官,但都被国君驱逐出境。有人说我不贤,鲍叔牙却说:‘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从军参战,但遇到敌人反攻时,我总是第一个往回跑。有人说我胆怯,鲍叔牙却明白,说‘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为历代传诵的佳话。可见真挚的朋友应当患难与共,为了国家的利益能不计个人得失,同心协力

管鲍之交的出处、意思、典故

如何看待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看历史故事,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管鲍之交》这一章。故事里面讲了,管仲有个朋友叫鲍叔牙,他们俩一起做生意,每次赚的钱,管仲都多分点,鲍叔牙少一点,但是鲍叔牙却不计较,说是因为管仲家里贫穷,还要照顾老母亲。管仲做事也做不好,打仗也打不好,但是鲍叔牙却认为是时机不对。后来,管仲帮公子纠,鲍叔牙帮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管仲差点杀死公子小白,但最后失败了。可是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自愿当管仲的手下。 “如果是管仲赢了,他会帮助鲍叔牙吗?”我有这样的疑问,但我希望自己能像鲍叔牙一样,对朋友的缺点能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帮助朋友,信任朋友,同时也很想交到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虽然管仲很有才华,但是鲍叔牙的优秀品格更值得我去学习。

两个门神都是谁

足球的门神的话就是布冯和卡西利亚斯
中国传统文化的贴在门口的那种画上的就是秦琼也叫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叫尉迟敬德

“一箭双雕”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

《北史·长孙晟传》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是哪两个人说的?

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赴宴者达3900多人,其中一老叟141岁。乾隆便出上联让纪昀(即是纪晓岚)对,上联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昀略加思索,便对出下句: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按古纪年法算,一个花甲为60年,花甲重逢是两个60年即120年,三七岁月即21年,正好是141岁。可以说,对句是相当难的,可纪昀却信手拈来。“古稀”为七十年,引于“人生七十古来稀”诗句,古稀双庆即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正好是141岁,对得堪称千古绝妙。

伯仲是指哪二位历史名人

伯仲并没有特指的人,伯仲是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
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
举孔子为例: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孔子的名字是不准随便提及的。
近代孔子声价大跌,客气点称他一声“孔二先生”,不客气就干脆叫他做“孔老二”了。还有三国时期的孙策和孙权(孙坚长子、次子),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




扩展资料:

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
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
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 ,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
“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