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前打雷
预示涝灾
农谚“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滂沱似蛟龙”,这是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气象规律。
关于惊蛰前打雷,农村有句俗语“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意思是说在惊蛰节气还没到就开始出现打雷天气了,那表示后面的天气雨水比较充足,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低温、阴雨天气为主。古人认为惊蛰前打雷预示涝灾。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古人认为惊蛰前打雷预示涝灾。
在正常的年份,一般都是惊蛰节气到了才开始响雷,尤其是在惊蛰这一天响雷,那更是好兆头,预示着一年节气都很准时,伴随着春雷滚滚,春雨也来了,这样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可是提前响雷了,那就表示春雨也提前到来了。但春雨往往是断断续续下个不停,这样农民们就不方便春耕了,而且春耕农作物的播种也会推迟。
但对于高山地区而言,农田中的水主要来源雨水,而提前下雨了,这样农田中就能存储水了,利于进行春耕,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在“占每年十二个月节候丰”里,二月的占词是:惊蛰闻雷米假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处上棉花豆菜宜。
惊蛰无雷,指的是惊蛰这天没有打雷,没听到雷声,则今年年成一般,不会出现处处大丰收,如果惊蛰听到雷声,则会出现大面积的丰收,导致大米粮食价格低贱如泥巴。
春天打雷的说法,主要是惊蛰这天打雷是很好的,是丰收的说法,如果在惊蛰之前打雷,出现雷雨的天气,那么说明在后期主要是低温的阴雨天为主。而且这个天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惊蛰的节气到了,农民就要忙碌春耕的事情。
春天是较多雷雨天气的季节,尤其是在惊蛰以后,经常会打雷。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是好事,但春天的雨天经常伴随着打雷,打雷多总是会多很多意外。春天打雷的说法,主要是惊蛰这天打雷是很好的,是丰收的说法,如果在惊蛰之前打雷,出现雷雨的天气,那么说明在后期主要是低温的阴雨天为主。而且这个天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惊蛰的节气到了,农民就要忙碌春耕的事情。
如果这个时间段天气是低温的,那么对春耕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因为低温的天气还会导致农作物发芽迟缓、播种迟缓等情况发生。遇到这种天气,农作物的产量就不会很高。惊蛰节气这天开始出现打雷下雨,那么就是说这一年的粮食都会大丰收,所以在惊蛰这天打雷最好了,也是农民最盼望的事情。
春雷出现的原因
春季到了,伴随着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有了充沛的水汽,高耸的雷雨云系得以发展,所以春雷年年有。可见此时雷电的发生不仅与近地面层气温回升有关,与冷空气活动有关,与此时空中的水汽明显增多更加有关。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zhé)伏在泥土了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fū)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há)蟆(má)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jiāo)龙。”
后半句,是说雨大。
雷雨根据其生成方式,有热雷雨、锋面雷雨、地形雷雨、平流雷雨等等。先雷后雨一般都是发生在热雷雨与地形雷雨中。 为什么热雷雨与地形雷雨会先有雷后有雨的感觉呢? 前面讲了热雷雨、地形雷雨一般产生于单一气团内部,由局部热力作用与地形作用而产生的。其实产生热雷雨与地形雷雨在积雨云中雷鸣电闪降水的发生时间不会相差许多。如果人处于雷雨云底部先雷后雨感觉很可能不会很明显(有感觉)。 热雷雨与地形雷雨产生先雷后雨的情况,可能有两种:第一种是产生热雷雨与地形雷雨的积雨云底部空气层比较干燥,积雨云中降水在还未落到地面时已经蒸发掉了,而雷声却照样传到地面。这样就产生了雷公先唱歌的情况。以后积雨云继续发 展,雨滴大到落到地面前还不致完全蒸发完时才形成降水。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热雷雨是带有很强的局部性的,范围很小,当它远离本地时,闪电雷声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过来为我们所听到。但由于雷雨云远离本地,降水当然不会落到头上,而后随着积雨云移来才会发生降水,这也是先雷后雨。 由于热雷雨、地形雷雨是在单一气团内发展起来的局部性雷雨,所以范围小,雨量也不会很大,而且下雨时间也短,不可能下很大的雨。如果积雨云远离本地有可能在它尚未移来之前已经消亡,根本不会下雨。 而锋面雷雨情况就不一样,它是在锋面云系中发展起来的。在锋面中原来天气情况就比较恶劣,多为阴雨天气。因此在它还没有发生强烈扰动发展成积雨云之前就已经可能是阴雨天气,而后随着冷暖气流剧烈的相对运动发生强烈扰动,从锋 面云系中发展成积雨云产生打雷现象。这就势必形成先雨后雷情况。这种情况降水时间和雨势势必都比较大些。所以农谚有说:先雨后雷,其雨必大,正是指的这种情况。 可见先雷后雨,有雨必小;未雨先雷,船去步回等谚语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符合科学道理的。但由于锋面雷雨有时也有先雷后雨情况,所以利用这些谚语作预报时,最好根据当时天气形势配合考虑互相订正,把握性更大些。
农村俗语“正月雷打雪,大旱一百八”。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理解,说的是:在正月里天空打雷又下雪的天气,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干旱180天,也就是干旱六个月。
古人将节气中惊蛰的雷归为春雷,因此正月里出现的雷被归为“冬雷”。民谚“冬天打雷雷打雪”,意思是冬季打雷是出现暴雪的先兆。而下雪时打雷就是“雷打雪”。专家认为,从科学角度而言,正月里打雷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和吉祥与否无关。
1、说法一
农村俗语“正月雷打雪,大旱一百八”。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理解,说的是:在正月里天空打雷又下雪的天气,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干旱180天,也就是干旱六个月。
2、说法二
正月下雪打雷,老古人认为是不吉预兆。古诗《上邪》中写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将冬天打雷,与“夏天下雪”相提并论,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3、说法三
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麦堆堆。对于这句俗语还有一句,连接起来叫做: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麦堆堆,三月打雷糠壳飞,意思也是指正月打雷是相当不好的一个年景,而二月打雷,则就属于正常,而且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年景,如果是到了农历的三月开始打雷,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大家轻轻松松的就能够获得丰收。
4、说法四
正月打雷,遍地出贼。打雷比较早的天气,也是气温回升比较早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气温回升的过早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气温在短时间骤然上升,蛰伏在土壤之中的害虫会很快得以繁衍,这里的“贼”也就有说成是这些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