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怀孕>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

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的出处和含义

历史上单刀赴会的是谁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演义过程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痴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历史记载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
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单刀赴会主人公明明是鲁肃,结果却被按在了关羽的身上。《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是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小说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难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单刀赴会的出处和含义

单刀赴会是谁主办的会议

字翼德 , 《三国演义》里的单刀赴会是关羽与周仓二人去东吴与鲁肃会面(当时吕蒙已埋伏好数十人在四周)
三国志正史中的单刀赴会恰恰相反,是鲁肃单刀赴关羽 。

单刀赴会的出处和含义

单刀赴会 [dān dāo fù huì]
[释义]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的出处和含义

史实中单刀赴会的是关羽么?

三国演义中是关羽,但还有以下说法 关羽的单刀会因为演义和戏剧的关系,乃是出名的故事了,演义中的单刀会把关羽的豪气英勇完全展示出来,而相对的东吴鲁肃那边却成了小丑一般。但是在历史上则不同,实际上这单刀赴会原本是赞颂鲁肃的故事。其载于《三国志鲁肃传》: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应该说,三国志中的记载在演义中也都谈到了,三国志中有的比如鲁肃主动邀关羽相见,两者的对答,一人的插语和关羽最后的表现都在演义中有,但是为何我们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却完全不同的感觉呢? 这就是小说的厉害之处,其实演义对很多的历史都没有做大的改动,有时甚至就是完全的照抄历史,但是他只要在其中加些细节,则得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比如鲁肃邀请关羽这是史实,他写上了,但是在之前加一段孙权和鲁肃定计要害关羽的描写,这就显得鲁肃的邀请居心不良。再如鲁肃邀请关羽相见是单刀赴会也是史实,但是史书中的单刀赴会其实是双方,但是在演义中实写了关羽的单刀赴会,而弱化了鲁肃的单刀赴会,这样就显示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在史书上两者的对答都可以说原原本本的抄上了演义中,甚至连那“坐有一人”的角色都由周仓扮演了,但是演义中淡化对答,而强化了关羽的豪气与鲁肃的惊疑不定。其实总体来说演义只对史书中鲁肃在宴上的表现有所改动,其他的都没有改变,只是不断的添油加醋上去,其读出来的感觉便完全不同了。其实演义中这样还不算老道,我们看吴书中对这段记载的描述: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他和三国志中只有两大不同,一则是鲁肃与关羽相会诸将疑恐有变,而鲁肃独往,二则是最后的“羽无以答”。这比起三国演义的大段描写铺垫来说也不逊色,一下便将鲁肃的形象拔的极高,而关羽极低了。(与三国志相比) 所以在看历史小说千万不可相信什么完全的遵守历史,就算他不是那七分实三分虚,而是百分之九十九实,百分之一是虚,那百分之一的虚就能把大家对历史的观感完全颠倒了。

谁单刀赴会?有吴国太这个人吗?周瑜是文将还是武将?

按正史论,单刀会参与的人比较多,主要人物是关羽和鲁肃。并非是关云长单刀赴会,而是关羽和鲁肃作为刘备和孙权两个势力在荆州的最高长官,针对荆州问题进行的一次谈判。当时刘备夺取了益州,按照借荆州的协定,应当归还荆州地区中的长沙、桂阳、零陵,但是关羽并不打算归还(不排除是刘备的指示),于是鲁肃与关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谈判。因当时与会者都带了佩刀,称为“单刀会”。《三国志·鲁肃传》对此有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吴国太只是一个称呼,实际上就是孙权的母亲。演义中写成了孙权的姨母。而实际上吴夫人只有一个弟弟吴景。 周瑜是一代儒将,按《三国志》的列传中他和鲁肃、吕蒙列为一传来看,可以说是文将,毕竟他不是象关羽张飞那样常在两军阵前单挑。

谁单刀赴会?有吴国太这个人吗?周瑜是文将还是武将?

按正史论,单刀会参与的人比较多,主要人物是关羽和鲁肃。并非是关云长单刀赴会,而是关羽和鲁肃作为刘备和孙权两个势力在荆州的最高长官,针对荆州问题进行的一次谈判。当时刘备夺取了益州,按照借荆州的协定,应当归还荆州地区中的长沙、桂阳、零陵,但是关羽并不打算归还(不排除是刘备的指示),于是鲁肃与关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谈判。因当时与会者都带了佩刀,称为“单刀会”。《三国志·鲁肃传》对此有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吴国太只是一个称呼,实际上就是孙权的母亲。演义中写成了孙权的姨母。而实际上吴夫人只有一个弟弟吴景。
周瑜是一代儒将,按《三国志》的列传中他和鲁肃、吕蒙列为一传来看,可以说是文将,毕竟他不是象关羽张飞那样常在两军阵前单挑。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到底是哪位啊

其实是两个人单刀赴会!是:鲁肃和关羽!
关羽兵驻公安;
鲁肃兵驻陆口。
俩人只带亲随在益阳会晤,而且“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可见两人都是单刀赴会的。

三国时期真正单刀赴会的英雄是那位啊 ?、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 鲁肃少年时,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 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莫大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使得曹操写字的笔吓得掉在地上。 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 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 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 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