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诸葛亮舌战群儒 概括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你好楼主,诗一般就是古代说的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浓缩了一点,望能提供些帮助吧。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三国时期【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演义》第43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舌战群儒:东吴第一谋士张昭“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诸葛亮笑着回答:“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对虞翻的“刘备大败犹言不惧曹实为大言欺人”之语,诸葛亮“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使东吴的儒者一个个败下阵来。
第一题
张昭:1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答: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
2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 答: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
3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答: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
虞翻:1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 答: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
2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 答: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步骘:1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 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
薛综:1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 答: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
2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答: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
陆绩:1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 答:1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2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3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
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答: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
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 “未必真有实学” 答: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
群雄逐鹿 望梅止渴 辕门射戟 马跃檀溪 三顾茅庐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刮骨疗毒 火烧连营 七擒七纵 七步成诗 六出祁山 暗度陈仓 坚壁清野 得陇望蜀 乐不思蜀 三国归晋
舌敝唇焦
舌敝耳聋
舌端月旦
舌锋如火
舌尖口快
舌剑唇枪
舌挢不下
舌桥不下
舌战群儒
舌剑唇枪
舌敝唇枯
关于辩论的成语
支策据梧 、雄辩高谈、无可置辩 、
鹅湖之会 、夺其谈经、当头对面 、
大辩不言 、唇枪舌剑 、辨日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