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朋友一家一起自驾游,发现他五岁的儿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我提醒朋友,这次路线全程高速,在高速路上会比较危险,建议还是让孩子坐上,免得发生意外。朋友听了也觉得有道理,立刻命令孩子坐安全座椅上,没想到她儿子誓死不从,朋友恼羞成怒,狠狠抽了儿子一巴掌,然后大吼:“再不给我坐上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被打痛的儿子开始大哭,仍然坚持不肯就范,朋友在车内跟他周旋了好一阵子后,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最终败下阵来,再一次妥协了。我问朋友,之前孩子出门都不坐安全座椅吗?她说是呀,每次让他坐就大喊大叫的,为了避免闹得不愉快,最后都是我先妥协,慢慢的,他就越不肯坐了。
朋友这种情况。已经跟儿子出现了权力之争。妈妈试图让儿子就范,而儿子则想要按自己舒服的方式进行。这时候,孩子不合作,妈妈通常用“武力”或“语言恐吓”来胁迫,但事实上,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孩子大哭大闹,妈妈就妥协),还出现了两败俱伤。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说:“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而解决权力之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放弃大人的专制、暴力,真心与孩子合作。”什么是权力之争?
所谓的权力之争是指父母和孩子陷入了某种强迫权、控制权的争夺之中。通俗点说,就是父母想要控制孩子,而孩子又想要更好的支配自己,想要更好的和父母争夺自己。
当父母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时,其实已经把双方带入了一个没有“合作”的“战场”,父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力,然后孩子向父母“宣战”,不愿受到控制或支配。当家庭发生权力之争,给彼此带来的只是愤怒与伤害。
权力之争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类似的权力之争在很多家庭普遍存在,很多父母总想通过“命令”、“控制”来逼孩子就范,但其实孩子也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他们对大人的强加权威会感到厌恶,当父母用他们的“威严”来处理问题时,孩子会更加想要反抗,并通过反抗来展现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权力之争最终会让家庭失去和谐,让孩子与父母失去沟通并随时引发战争,家庭变成一个战场,没有合作,只有怒气与争斗,这种战争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 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接受指示时,孩子一般会在对抗中败下阵来,当孩子选择妥协时,他们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接受,而只是暂时压抑了自己的需求。
当权力之争频繁出现时,孩子会对这种现象表示愤怒,因为在坚持自己需求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足,他们自我实现与被尊重的渴望会加剧,以至于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或频繁与父母反目。
我家大宝喜欢吃糖,每次我发现时,都是狠狠夺下他的糖果,以不容拒绝的语气告诉他:你不能吃!我既没有告诉他吃糖的坏处,也没有让他知道我不让他吃糖是因为他还在咳嗽,而是用专政的手法去剥削他的“权利”。
虽然每次他都妥协了,当他不会停止吃糖,而是采取了其他的方式,比如:反锁在房间里偷吃或者趁我不在时吃,他用行动告诉你:即便你不让我吃,我也是有办法的。
也就是说,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表面我是赢的,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让孩子明白,妈妈为什么不让他吃糖的真正原因,反而让孩子学会用不正当的手法去获取并变本加厉。
2、会让孩子漠视规则,唯我独尊
在权力之争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他不会选择妥协,会以哭闹的形式来进行反抗,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时候,家长往往嫌烦怕乱而选择妥协,这让孩子无形中掌握到一门致胜法宝,当下一次再次面临着“需求冲突”时,孩子会故伎重演,若家长坚持已见,他们哭闹程度将变本加厉,如果父母最终还是选择妥协,那么孩子就会屡试不爽,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漠然规则,产生唯我独尊心理。
上次去超市购物,不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与妈妈的吼声,孩子要买玩具,妈妈不让,大吼道:把玩具放回去,家里已经很多了,今天不许再买!孩子抱着玩具大喊:我就要买我就要买!妈妈气冲冲走过去一把夺走玩具,然后试图把他从玩具区拖走。没想到孩子一下躺到地上开始撒泼,大哭大闹非买不可。
看到大家都往这里看,妈妈碍于颜面,从地面上把孩子拖起来,边拖边叫:不要再闹了,要哪个赶紧拿,下次再不带你来超市了!孩子成功地收获了玩具,在这场权力之争中,妈妈最终还是败了。
3、破坏亲子关系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权力之争时,可能出现双方均不妥协,这时候,双方会陷入僵持状态,孩子达不到目的,没能获得满足感,表面上虽然接受,但却只是“隐形妥协”,如果父母长时间让孩子处于这种压抑状态,孩子会对父母产生距离感,并对父母失去信任与感情,父母也会在这样频繁的“战争”中失去耐心,没法放下姿态,用温和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导致关系越发的疏远。
上次听朋友说,因为练琴的事,她已经很久没有拥抱过孩子了,每次一到练琴时刻,家里鸡飞狗跳。她规定她女儿每天必须练琴1小时,但女儿显然不妥协,每次都是抗战到底,最后要么以女儿敷衍了事不情愿地弹弹或以妈妈大叫、女儿大哭来收场。现在她们母子关系非常紧张,练琴成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过:“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成长。”
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间经常出现权力之争,很显然,当这样的战争积累到一定的“量”时,会出现“质”的爆发,有些孩子性格因此变得暴躁、没耐心,从而做出更为叛逆的事来。
如何避免与孩子发生权力之争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表明:“避免与孩子发生权力之争,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做什么。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这些都是解决权力之争的方法。”
1、用行动,而非语言
很多父母总喜欢以叨叨念的形式向孩子施压,但这些唐僧式的念叨对孩子来说根本就是不痛不痒的,当孩子对你的“警告”无动于衷并开始挑战你的权威时,你就会勃然大怒,开始用高分贝的语言暴力、恐吓或实施真正的暴力,直到孩子就范为止。
其实父母要少用语言,多付诸行动。比如,在超市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坐在购物车上,但孩子总是不愿意好好坐着,时不时站起来一下,每次孩子站起来时,妈妈都会发出警告::“快坐好”、“这样很危险”、“不要站起来”之类的,但孩子对这类的“警告”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会依然我行我素,挑战着妈妈的底线。
其实这个时候,妈妈不用像“赶苍蝇”那样时时提醒孩子,也不用朝孩子发火,一旦发火,你就会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当中。你只需要这样做:当孩子站起身来时,你就停下来,站在原地不动,等孩子乖乖坐好时你再走。一来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二来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不好好坐着,他就只能停留在原地,显然,这不是孩子所愿意的。
2、温柔坚定地执行
当孩子出现不合作时,父母要做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但这个原则不是建立在给孩子施压或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恐吓等。而是保持温和的态度,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要求,不为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比如,前面朋友的孩子不愿意坐安全座椅。首先,朋友不应该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而是应该告诉孩子,在车上不坐安全座椅是很危险的,并跟他说安全座可以保护我们不受到伤害;其次,如果孩子还是不配合,这时不应该用强硬的手段去执行,而是温和地告诉孩子,如果他不坐安全座椅上,那么爸爸就不会开车,这样他就无法跟小朋友一起出游了。最后,不带情绪地等着孩子做决定,直到他配合为止。
整个过程不要发火,让孩子知道这种坚定,同时也让孩子懂得安全的重要性,让他明白,一些规则是不会因为他的任性而改变的。
3、父母要懂得退出冲突
很多父母在碰到孩子大哭大闹总是直接参与进去,跟他讲大道理或大声训斥,其实孩子在情绪不稳定时是没有能力思考的,这时候跟他讲任何道理不仅无法让他听进去,反而会让他更为激动。这时候父母不妨先退出,让孩子独自发泄一番,当孩子发现没有了观众,情绪很快就能稳定下来。
二宝老是喜欢爬到窗台上,因为离地面较高,如果不小心掉下来是很危险的。每次他一爬上去,我就过去把他抱下来,当第二次被我抱下来时他生气了,直接躺在地板上又哭又闹的,边哭边抓起旁边的汽车乱扔。
看到这一情景,我没说一句话,转身进了厨房。他一看我走了,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叫着妈妈,但我不为之所动。几分钟后,我听到哭声小了,偷偷往客厅瞄了一眼,发现他自己又玩起来了。
通常孩子哭闹是需要“观众”的,他需要用这种方式引起注意并得到特例,如果妈妈着急的去制止或喝斥,那么孩子会为成功引起妈妈的关注而越发的起劲。当孩子发现自己耍赖的结果只是一个空无一人的战场时,他就会发现,自己不合作时其实失去的更多。
4、让孩子合作,而非“听话”
当孩子犯了错或不执行家长给出的指令时,父母第一感觉就是自己的权威遭受到挑战,经常“发号施令”的父母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言听计从,而是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对待,尊重他,给予他选择的权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合作,而非“听话”。
这两天天气变冷,早上起床感觉到明显的凉意,大宝还是坚持穿短袖,我说不行,今天很冷,你必须得穿长袖!边说边拿着长袖往他头上套,但大宝一把摔开,嚷嚷着:不要不要!我很生气地吼道:不可以不要,你这样穿会感冒的。这次他没有妥协,而是誓死不从!
我冷静下来,知道这样硬碰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尊重了他的选择,并温和告诉他:“今天很冷,你想穿短袖可以,这里有件外套,如果等会儿你觉得冷的话,就把他套上。”刷牙时,他感觉到明显的寒意,在吃饭时告诉我:妈妈,很冷!我说:那你现在打算把外套穿上吗?他点了点头,顺从地穿上了。
合作是一种平等的态度,想让孩子愿意与你合作,要考虑孩子的心理,采取的方式是建议,态度是说服,而非“强迫”。当孩子通过你的“建议”,经过自己的思考并愿意接受,才能达到真正的合作。
对于孩子,我们希望他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想法,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做主的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尊重孩子,当你对你的孩子呈现出你的尊重,孩子则会更尊重你所希望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杰弗里·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表示:“学会给孩子选择权,就算你对孩子的控制成功了,也是在让你的孩子与你越来越远。告诉孩子不同选择的结果,冷静坚定的提出具体要求,而不是权力争夺。”
总之,如果经常跟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我们就要反思:是否经常把自己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了?是否没有尊重孩子,忽略孩子的感受与想法了?是否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掌控权?父母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与换位思考时,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给孩子更正确的引导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