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后>孩子的人格塑造,是在无聊中完成的

孩子的人格塑造,是在无聊中完成的 人格塑造的因素

人格塑造的因素

人格塑造的因素

一位奶奶在校门口接孙子,她一边等孩子放学,一边同旁人聊着天。她说:“现在的孩子很辛苦,他们都没有童年了。”

我听了十分惊讶,这位奶奶的见识竟比我们许多年轻父母通透多了。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童年最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给了孩子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童年。

童年主要做什么用的?

很多家长说,童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学习吗?

是的,孩子的吸收能力和记忆力都非常好,所以儿童和青少年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但,问题出在许多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成长方式上:孩子的学习成长变成了单纯的灌输和培训,其他的生活体验时间却被挤压甚至剥夺了。

我们可能忘记了孩子的学习特征和优势,他们学习靠的不是灌输、训练和死记硬背。

孩子最大的优势是敏锐的感受力和强大的模仿力,这是他们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基础。这两者都是大人难以企及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退。

而孩子的理解能力却相对薄弱了许多。如果忽略了他们生活上的学习体验,只是一味的进行训练和填鸭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会产生伤害。

其实,灌输和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对他们而言,基本上是似懂非懂的,可以说这些只是存放于他们脑中的一堆无法运用的信息。

不少孩子看起来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都无法灵活运用,或总是做不到。就是因为,那些灌输的知识和道理他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真正的了解、体会和融合。

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还十分欠缺,那些知识和道理没有与真实体验相结合,所学到的知识也就只能是人云亦云了。

童年是孩子完成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孩子早期的智慧形成,是他们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孩子主要是通过对周边事物的吸收和学习,来逐渐形成自己个性的。

蒙台梭利说:

与人类智慧密切相关的两种身体运动是:用来说话的舌头的运动和用来工作的手的运动。

一个孩子呀呀学语,就是在表达一种与周围交流的强烈愿望。第一次伸出小手,就意味着他想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世界。

孩子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悄然完成着自我塑造。他们走路、跳跃、拿东西,甚至把房间弄乱,都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在自我心理发展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运动。

孩子的模仿是一种天赋倾向,它既不同于鹦鹉的语音模仿,也不同于猴子的动作模仿行为,而是一种源于心理因素的有智慧的建设性活动。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如果大人能给予他们不受打扰的自由探索机会,他们的自我构建就能得以很好的完成,人格也会得以健全的发展。

而如果成人对孩子成长过程人为干扰太多,孩子的人格塑造过程就会遭到破坏,他们的心灵也会因此而得病,很难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竞争中迷失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可家长的迷失,往往会变成孩子人生成长的一场灾难。

当家长对孩子关心的只剩下了“孩子是不是听话、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入名校”时,孩子的成长就开始扭曲了。

一位毕业于985院校、担任外企高管的妈妈,最近在为13岁女儿得了重度抑郁而深感担忧与心疼。

她曾是一名“鸡血”妈妈。

“你不爱竞争,竞争也会找上你。”她说。于是,她的女儿从三岁开始,时间就被各种兴趣班填满:英语、思维训练、空手道、钢琴……

她甚至为了让女儿提前一年上学,将预产期在九月的女儿提前剖了出来。

这位“争分夺秒”的母亲从未停下,甚至来不及注意女儿的变化——话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女儿的成绩全班垫底。

这位带着女儿“超速前进”的妈妈才不得不停了下来。现在,女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成为了妈妈的最大愿望。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业36年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发现,儿童情绪问题的就诊量已从原先不到10%上升到了超过30%。

不少前来就诊的孩子,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超乎常人的“成熟”,他们有着超越自己年龄的“自律”“追求上进”和“严于律己”……

学会给孩子无聊的时间。

这是因为,孩子的人格塑造,是在无聊中完成的。

当孩子伸出小手探索世界时,不少成人会觉得孩子在拿着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玩着一些无聊透顶的游戏。于是孩子的许多本能活动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毫无意义"或"没有价值",甚至有些还具有破坏性。于是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去阻止他伸出的小手,还会把东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或够不着的地方。

这是我们在以大人视觉来对待孩子,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成长需求。

我们只想让孩子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达到目的。

当我们学会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成长过程,才会知道无聊对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剥夺了无聊的机会,他就相当于失去了成为自己的能力。

《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的作者说:

想让孩子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没有什么比让他感到无聊更好的方法了。

无聊,对于孩子构建自我,找到自己的道路,表达自己的个性必不可少。

如果家长一直占用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无法喘息,甚至没有时间感到无聊,他会成为一个被父母的愿望所编排的人。

孩子需要一个充满爱和自主探索的快乐童年。

爱,给孩子心灵力量;自主,给孩子主动努力探索和体验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抵抗挫折和抑郁靠的不是成年以后的快乐,而是小时候通过努力获得的快乐和家庭带来的温暖快乐。

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在童年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就会一直呆在家里,直到他找到缺失的爱。

而那些失去童年的孩子,过早活成成人的模样,他们的内心将永远停留在童年,无法向前走。

有的孩子看起来很懂事,很成熟,没有脾气、情绪平和,其实他们内心早已在压抑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空洞,充满了痛苦和疲惫。

蒋方舟说:“当一个人产生羞耻感的时候,童年便结束了。”

于是我们会拼命想回到那个曾经失去的童年来索爱,我们会让孩子重复我们的创伤,我们会在恋爱中变成那个“特别作的孩子”,来索取儿时得不到的满足。

我们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何去何从,把我们的愿望凌驾于孩子的人生之上,让孩子替我们来完成我们的人生使命。

孩子需要一个可以做自己的童年。

在80后和之前的这些人,童年自主成长空间并不受大人重视,他们不被允许调皮、叛逆,如果孩子活成小大人,会被夸为懂事。如果一个孩子活成自己的模样,常常会被认为是“自私、不懂事”的坏孩子。

这些人在成长中人格塑造常常被破坏,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内心比较匮乏。

很多人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所以会把人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都看成是在完成任务。

在他们眼中,读书是任务、工作是任务,谈恋爱是任务,结婚生子是任务,养育孩子是任务……这样的人生往往很容易令人感到疲惫和无趣的,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父母后会说:人生就是吃苦受罪。

所以,他们也会逼孩子“吃读书的苦”。

因为自己缺乏内在动力,所以才图省事、怕麻烦、怕担责,依赖性强,寄希望于他人。遇事逃避,是他们中许多人的一种处世态度。

其实,做合格的父母没有那么复杂,当孩子有要求时,及时给予回应,当孩子没有要求时,不要去打扰他们。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