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带过幼儿园的小朋友,当过幼儿教师,五岁的孩子都可以写很多字了,我想孩子五岁是可以的,不早,有时看着孩子们用小手认真一笔一画写字,我心里也不是滋味,隐隐有点难受。中国的孩子为什么都是这样的辛苦!
你好!
没有坏孩子,只有懒妈妈。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培养孩子,培训孩子啊
我把自己培养儿子的亲身体会和大家分享,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宝贝,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作为父母,我们不光要给他们良好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给与他们精神上的关爱,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是最重要。 一。父母的言传身教确实非常重要。 1,做孩子的最好朋友,多沟通和交流,时刻了解他在想什么, 2,不武断,勇于和孩子道歉,知错就改,给孩子做好榜样。 3,经常抱着孩子说,“我爱你”让孩子感受到温馨和安全感。 4,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用包容心原谅他,他会记忆深刻。 5,从不和其他孩子比较,自己孩子哪里不如别人家孩子。 6,鼓励孩子自信和快乐。 7,从小教会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做人太重要了。 8,从小教会他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告诉他健康快乐永远是最重要的。 9,从小教会他自利,独立性很重要。 10,从小不娇惯,不任性,教会他如何与别人友善相处,告诉他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二。方法: 1,启发式教育,寓教于乐,生活化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 2,时刻让孩子感受到你只要用心做,没有你做不好的事情。 3,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们父母都能帮助他解决。我们也是他最信任的好朋友。 4,多陪孩子玩,分享玩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好多知识。 5,和孩子共同成长,多看书学习。 6,经常和孩子分析日常看到的事情,我从不直接告诉他对错,我会让他回答。 7,多带孩子走出去,开阔视野。 8,多鼓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孩子爱好广泛,知识面宽。 9,只要他自己不累,鼓励他做班干部。 10,适当的让他有点小挫折。他会感受深刻,以后不会再犯同样错误。 11,教会他孝顺,学会爱父母。主动为父母做事情。 1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溺爱孩子。如没做,我不会替他做,我会提醒他完成。
五岁的孩子很顽皮,经常跟家长唱反调。这是让家长很烦恼的问题,五岁的小朋友一般都是在上幼儿园,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这是常见的事情。作为家长不要老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五岁的孩子对一些新鲜事物是有很强的好奇心的,如果你的孩子整天宅在家里学习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那么长大后他的性格会变得孤僻。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家长的正确引导可以减少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很多弯路。要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当你掌握这些你就可以对症下药对孩子进行教育,比起盲目的教育起的效果要好得多,多与孩子沟通,多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性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快到上学的年龄了,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做好幼小衔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为主。 学习兴趣,这个不用解释了吧,要让孩子喜欢学习,不仅是喜欢课堂上的东西,日常生活中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也很重要。 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受用一生。这个要说的就比较多了,首先,你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了,要让他主动的先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要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而不是说孩子做完作业就去玩了,你连孩子作业看都不看一眼,也不是说,孩子做完作业去玩,你一个人在那给他检查作业,你要和孩子一起来检查作业。另外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做完作业以后,看看后面的内容。另外要培养孩子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敢提问!这些对孩子都很有用的。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耐心,不要什么事都催促他们。 学习能力,也就是孩子自己能独立的思考,自主的求知,除了老师教的内容,对自己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一些事物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
教育好宝宝的一些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经常带你的宝宝走出家门,让他多和其他人接触,告诉宝宝和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带他去公园的人群中看小朋友们放风筝,看爷爷奶奶打太极拳……参加一些年轻妈妈的俱乐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积木等。带宝宝去参加唱歌、跳舞、讲故事等比赛,让宝宝克服害羞的心理,尽情地展现自己。多带宝宝一起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乐趣充满欢快的地方,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慢慢地,害羞就会自动消退。 2. 不要大惊小怪进行强化 一个害羞的宝宝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作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执意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个劲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礼貌,你为什么不是这样?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长期将“害羞”这个词定格在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小朋友格格不入,是一个怪物,不受欢迎,他会更加封闭自己也会更害羞。 3.给他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对于害羞的孩子,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他说话,让他适应和别人的交往。每次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记得和别人打招呼话”之类的。这样不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临走前孩子不愿意说再见,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说再见,是吗?没关系,我们下次再说。”这样会减缓孩子紧张的心理。 4.循序渐进的表扬 每当孩子在社交方面有所进步时,父母都应当给予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应当注意的是:表扬应该循序渐进,言语要尽量自然亲切。过多重的表扬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引起他不必要的畏惧情绪,使他忌讳外出。 5.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会与他人相处的,社交经验需要一点点地积累。当孩子不再拒绝和他人交往的时候,父母应该进一步鼓励孩子,并告诉他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如打招呼时声音要清晰,眼睛要看着对方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礼貌、大方的好孩子。 6.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附近有幼儿园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带自己孩子一起加入。这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趣。开始孩子可能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你,慢慢地他就会试着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不过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强他继续呆下去,让孩子感觉轻松自然,有利缓解他的羞涩。 7. 和孩子沟通害羞的原因 有时大人们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有些很漂亮的小女孩很不喜欢被大人们亲来亲去,父母却认为这是亲戚朋友对自己孩子表达喜爱之情的一种方式。但是你们想过孩子的感受吗?如果孩子拒绝接受这种亲吻,并不代表他害羞,仅仅是他不喜欢。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很活泼,一出门就变得很害羞,这往往是因为面对社交场合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做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多和孩子交流是很必要的。如果他表现出害羞的行为,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是不是真的害羞。 8.多做社交游戏 这种游戏很方便,父母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玩耍。比如,你们可以模拟一次购物,你做店主,宝宝做顾客。反过来也可以。或者做警察和行人问路的游戏。这一类游戏,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从而变得大胆。 9.不要想着完全改变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性有时候是天生的。内向害羞只要不影响他与社会正常的交流和沟通,也无大碍。因此在引导害羞孩子时,父母不要老想着完全改变他的个性,那是不太现实的。只要父母用正确引导方式,融洽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_^祝您好运健康快乐如意吉祥^_^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_^
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对她们将来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入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那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有关五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2、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
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五至六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4、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
五至六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5、做好幼小衔接。
六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她们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精灵温馨提示:
这五点关于如何教育好五岁孩子的知识,需要父母们灵活掌握,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决用哪一种教育方法。
这是隔代教育的问题.所以还是尽量和老人沟通吧,让她认识到这个问题,达成共识,得到改善;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要抽时间跟孩子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感情,这样你的话孩子就会更听得进.
孩子爸爸是什么意见?我看一本育儿书说,孩子是很聪明的,家长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孩子是能感觉到并且善于钻这种空子的,所以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呆在身边,一定要和老人达成一致,告诉他们爱孩子就要考虑孩子的未来,该严格就要严格,要不孩子未来就被他们这种溺爱亲手毁掉了了,这和他们爱的初衷并不符合,他们也不愿意吧。要是老人实在不通情达理,你就跟孩子爸爸商量,带在身边教育比较好,自己辛苦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