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父母间的互相支持:帮助其他的父母

父母间的互相支持:帮助其他的父母 你与父母之间有哪些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事情

你与父母之间有哪些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事情

你与父母之间有哪些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事情


有些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经常对其他父母的育儿方式不以为然。

我们来看看这个常见的情景:很多人在超市排队,你的后面有一个小孩无缘无故地发起了脾气,他的爸爸(或妈妈)开始训斥和威胁。但是情况毫无转机,反而开始乱套,那个孩子竟然去掐了一下旁边手推车里的小弟弟,于是爸爸打了孩子,而孩子开始尖叫。纠缠中孩子踢到了你的小腿,而他爸爸却只是笑一笑,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边摇头边叹气,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差劲的父母。你甚至会瞪起眼看着那位爸爸,用不满的口气教训他。也或许你也这样被瞪过。

  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提供帮助,向父母伸出援手。想想他们可能一整天都过得不顺利,甚至一生可能都不太顺利。想想你也曾经有过的类似时刻,即使你处理得比他们更妥当,但是当时你是希望别人向你伸出善意的援手,还是给你难看的脸色?放下批评,帮一下那位处境艰难的父母吧。如果你是我,你可能幻想过要把孩子从那个糟糕的父母手里拯救出来,或者至少把孩子带开并施与更为“恰当”的教导。这些空想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帮助。真正有助于孩子的,是你与困境中的父母建立联结。

  有一次,我的朋友亚杰在海边看到一位父亲强迫他四岁的儿子下水。男孩并不想下去,结果父亲就越来越生气。亚杰确定假如继续这样下去,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他用平静的声音说:“我觉得他不想下水”。那个男人转过身来,生气地对他说:“你说什么?”亚杰说:“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我觉得他不想下水。你好,我的名字叫亚杰。”他友好地伸出手来。那位父亲握了亚杰的手,说:“你知道吗,我想你说的没错。”然后他转身看着儿子,仿佛此刻才真的看见他。他笑起来。两个大人后来成了好朋友。

  这个方法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其实就是游戏力的应用,只不过这次我们不是针对孩子,而是为其他的父母及家庭提供关注、尊重和帮助。我们关注到他们的需求,然后提供给他们。即使我们的理解和知识可以帮他们在育儿问题上做得更好,但是没有谁愿意受到更多的批评或者非难。尽管我们不一定认同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只要与他人保持正面的互动,那么事情很快就会变得顺利起来。看到“坏父母”或“坏小孩”时,我们最想做的是惩罚他们,或者让他们留在悲惨的孤独中自食恶果。但是,这样却对他们毫无助益。

  没错,大家确实都很忙,但这并不是拒绝帮助其他父母的理由。我们当今似乎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我不打扰你的寂寞,你也不要来打扰我。从我们自己的孤独中走出来,再去帮助别人走出孤独,这实在太麻烦了。


这就难怪我们得不到其他成人的支持。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们转而错误地期待自己的孩子来支持我们,因此当我们说教不成,就会感到万分挫败。孩子并不是最好的倾听者,尤其在我们指责他们行为不端时,他们往往会变聋。结果我们也就更加愤怒,并将愤怒升级为严厉的惩罚。让我们自己先让休息一下吧,向其他父母倒一倒肚子里的苦水,再回到孩子那里。那时你会觉得好过一点,因而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无疑也会改善。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进我们的每一句话,然而事实上,成人才真的能倾听我们。

我永远不会忘记女儿刚学会说话时发生的一件事。与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当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艾玛就很容易气急败坏。我忘了我们当时争执的原因,但我记得我差点就要失控了。我一直想离开房间出去冷静一下,但她尖叫着不让我离开。但是我留下来后,她还是一样地对我尖叫。最后我说,我要去给蒂娜打电话,而她可以随便尖叫。蒂娜是我的倾听伙伴。艾玛竟然安静了下来,拉着我的手走到电话旁边说:“来给蒂娜打电吧。”她竟然知道我的需要:需要有人听我发泄抱怨几分钟。当我再回来时,我们重建了联结,回到快乐的游戏当中。

每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周遭的大人经常不加思索的训斥说:「不可以那样!」然而那些刺耳的话,孩子却一点也听不进去。「引导式对话」(Coaching)运用有目标的谈话技巧,提供了沟通的另一种可能。大石良子是将「引导式对话」运用在日本教育现场的第一人。她在《改变孩子一生的对话力》一书中指出,和孩子对话最重要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想法,引领孩子思考「什麼是事情应有的面貌?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样的人?」再根据这些目标,让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决定「应该採取什麼态度或行动」。

以下内容摘自《改变孩子一生的对话力》,教你运用十六种对话技巧,引领孩子改变自己。

步骤分解:

Step 1. 倾听——仔细聆听,了解孩子的想法

例:现在心情如何?

Step 2. 认同——和孩子站在同一边,接受他的存在、想法、言行举止

例:这次比以前都努力喔!

Step 3. 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让孩子知道

例:有时候就是会遇到那种事。

Step 4. 复述——重复孩子说的话

例:「做……好累喔。」、「一定很累吧。」Step 5. 区隔——為了釐清事实,用两种观点做為区隔

例:那是事实?还是你个人的想法?

Step 6. 提问——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什麼才是对的、什麼是有可能的

例:在什麼情况下,你或许做得到?

Step 7. 提供选项——不要用二选一,最好提供三个以上的选项

例:在现在有这三种选项,你可以从中选出自己想做的事。

Step 8. 沉默——孩子沉默时,不要催促,静待孩子再次开口

沉默可用来整理思绪、增进理解。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应该耐心等待,给孩子充分的时间。

例:「没有关系,你慢慢想,我等你。」

Step 9. 鼓励——用言语表达支持

例:表现得不错,继续加油。

Step 10. 重新建构——提供新观点,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例: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会怎麼想呢?

Step 11. 累积小成功——激发兴趣,开发能力

激励孩子採取行动,累积小的成果,进一步设定新的小目标。

例:今天写作业只花了平常一半时间呢。

Step 12. 定位——相较於目的地,首先确认目前的所在位置例:已经做到这裡了,再差一点点,目标就快达到了。

Step 13. 视觉化——将目标及过程加以视觉化、具体化

例:你想像自己十年后可能成為怎样的人呢?

Step 14. 行动计画——朝向目标,拟定行动计画

例:一开始该先做什麼呢?

Step 15. 播种——為了半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的将来做準备

例:「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从现在慢慢耕耘,到时就能看出成果。

Step 16. 提议——提供新观点,让孩子自己选择

例:先获得孩子的同意再提供意见,就不至於太过强势,孩子会比较愿意接受。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欢迎关注订阅哦~

您的点赞是对我最高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