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娩>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12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直想看但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直没看进去。这段时间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屌了!”作为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长这么大看的书不少,但是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么大的心灵震动和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这绝对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伟大著作。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应这本书的就是“字字珠玑”,小说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关于人生的轻与重,灵与肉,忠诚和背叛,事业和爱情,理想和现实等等逃不开的人生意义问题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诠释。
何为生命之轻?生命不管是长或者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永远无法知道你没走的那条路会讲你带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画,那么“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意义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生命”,这就是生命之最轻;生命失去独立性,一不小心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到了别人的口水里或者成为别人生命无意义的延续那么生命就成为无意义的轻。
同时,生命也是沉重的。无法逃避的责任、纠缠不清的感情、永不满足的欲望、“必须如此”的执念、潜藏深处的同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快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但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责任,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
心理学案例
特丽莎拥有一个索取型的母亲,母亲一直认为是因为特丽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无知或者什么)。过去的一切无法改变,所以作为女儿的特丽莎便拥有了无法弥补改变的原罪(负罪感),她做一切事情来讨得母亲的欢心,迎合她母亲“看不见灵魂”“肉体集中营”的世界。但是人毕竟是有灵魂的,一直追求上进的特丽莎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托马斯,这句话印象深刻“托马斯的声音把她那怯懦的灵魂从她的身体深处呼唤了出来”。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法逆转的,特丽莎逃离了母亲的世界,但是一直在梦中充满恐惧。
书中关于女画家萨宾那和其情人弗兰茨的“误解小词典”,也很有意思。弗兰茨的经历让他认为“忠诚”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而对于萨宾那来说,小时候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让其心灵深处最大的需求是“独立”,也就是意味着抛开所有旧秩序的“背叛”对萨宾那最有吸引力。其实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就那几种,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复着几种模式而已,如同萨芬娜一生一直在实践各种形式的“背叛”一样。
不想再写了,这本书是大师之作,我的诠释再多再好也不如读原著来的好。何况如果只是读哲学的理论那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作者借助小说的题材传递了众多的哲学思考,所以,去读原著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00字读后感

楼主说的可能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那个朗读的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小说来的,而他读的是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后感

原文地址:

朗读原文:

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不是所有的落叶,都会飘成生命的轨;不是所有的微风,都会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出美丽的果. 我和你的距离,只不过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

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

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

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

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 “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今天的我们无法对这句话的实质亲身一试,我们只能从过去中得知,在寻求新的“活法”中听取这个旧的“活着”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写这个故事本身的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他让我们感到,虽然“活着”的状态已经逝去,但“活着”却以人最本质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永远存在,它时刻准备着承受一切生命的不幸。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本身,并没有造物主去安排谁一定要完成某一伟大的使命,或者说某一伟大的使命等着谁去完成。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应该让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福贵的妻子家珍倒是实在,对人活着的意义把握得明白,看得也清楚。她是这样告诉福贵的:“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人之渺小,生命之伟大!人生如若不平庸,总要遭逢磨难,有苦难、有超越的人生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命运的曲折不但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一切磨难都是对有色有声的人生新的赐予。把磨难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命题解答的方式决定着主体处理个人与内心,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活着》这部作品,就是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的死亡镜头,一波又一波无的苦难浪涛,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一种正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精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所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轻也好,重也好,生活本来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着苦涩。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都不是生命的绝境地。

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而尼采所谓的“永劫回归”,大概是说经历过的事情无休止地重演。如果猛地想象一下,那当然是相当可怖的。然而客观地思索一下--自创世纪以来生活不正是反复的重演吗?昨天与今天,明天与今天,上一代人与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最后一章里,作家写道:“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是句模棱两可的话,完全要看读者如何去理解它。在那个“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压迫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同时却也把我们压向大地,压向真切实在的生活层面。如果没有负担,人会轻飘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轻与重的评判似乎就需要费点踌躇了。正如昆德拉所说:“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比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担着选择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选择中得以本质的延续,“当负担完全的缺失去,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漂浮起来,几会远离大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此间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选择不可,没有人可以预知下一步将会是怎样,走一路是山穷水尽,也许是柳暗花明,如此横亘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也很好!

其实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最沉重负担压迫着我们 让我们屈服于它 把我们压倒在地上
最沉重的负担 也是最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 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 它就越真切实在 当负担完全消失 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 就会飘起来 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人只是半真的存在 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值得拥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此书时,我被书名中的“轻”字深深吸引住了,生命十分宝贵并且有限,为什么是“轻”而非“重”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书看了一遍,却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省的“不解之词”,我的理解力很难渡过它艰难晦涩的语意之河。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前提是你必须懂得它的价值何在。曾经把这本书借给4位同学,但他们无一例外的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还给我了,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由于年龄和历练的问题对书中肉体纠缠和背叛的部分无法接受,二是书中精彩的哲理思辨无法理解,所以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但是这本书对于我,却是真切的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魔力,书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总会莫名的想念托马斯和萨比娜,就像想念身在远方的亲友一样,在学校里,我也会经常像着了魔似的念叨着“Muss es sein?Es muss sein!”对了,这是贝多芬四重奏里的话,意思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是的,非如此不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每当我为选择游戏还是学习困扰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做一次深呼吸,想象着彼岸花开的美景,然后不停地告诉自己“为了梦想,非如此不可!”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自己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其实,我本人是不太赞同这句话的,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旅途中相似的选择有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你和你身边的人是否快乐。“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个画面:十八岁的我站在岸边,和八十岁的自己说话,八十岁的“我”对十八岁的“我”说着些“生命可贵,三思而后行之类的话”。我之所以出现这个奇怪的念头大概是因为米兰对生命的探索让我猛然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其实,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体验。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每一次重新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亲密接触,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我知道,当我慢慢长大,经历了所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英文版

如果,你的英文基础很好,可以尝试看···
不过,翻译版的,看起来很难懂
要看几遍

才可以感觉出所表达的意思
托马斯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你要好好的读!

希望我的回答你会满意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300字数

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生命的故事。 让我们来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吧! 在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蔓延开来。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警锣,这是生命与疾病的抗争,在充满生命危险的病区里,有多少人因为这样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啊!椰也有一个个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成千上万个病人的生命啊!谱写成一曲曲生命之歌。 邓练贤、叶欣等人们的闪光的名字后面,都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上海的浦东机场的危险病区,人们都把那看成危险之处没有人敢去,但是一个个白衣天使面对病魔不顾自身安危去给那些随时有个能被病魔带走的病人服务,多少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千万条的人命。 树被砍断了枝条还能在生;草被烧了还能在长,可我们人的生命和动物一样只有一条,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不把它白白流失。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热爱生命的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不顾自身安危的医生、护士忠于职守的警察等。 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使生活过得更加光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英文版

如果,你的英文基础很好,可以尝试看···
不过,翻译版的,看起来很难懂
要看几遍

才可以感觉出所表达的意思
托马斯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你要好好的读!

希望我的回答你会满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感悟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昆德拉的叙事方式表面轻松,内在深沉,作品中的苦难和冷漠让读者“不能承受”。翻译昆德拉的作品,同样经历过一场“不能承受”,许钧说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阐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翻译时,我经常会想到短暂与永恒、轻与重、严肃与不严肃等等的主题,沉重得几乎‘不能承受’。”翻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技法上倒是没有牵绊,“我看过这本书的英文、法文、中文本,还有许多相关评论,所以这次重译时我的理解力和把握力都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过程很流畅。虽然我的中文本在昆德拉的法文本之后,但艺术风格不一定在他之下。”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类的生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的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的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此系生命之重,在沉重中体味本身的存在。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指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主人公以一种怜悯甚至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人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争斗或表演,虚伪与自私,而当她真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并理解了父亲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然而那都不重要了,原文中“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幸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存在本身不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的是忙碌的人们无法接受的无人注视无法证明存在的状态,而享受“生命之轻”恰恰是作者崇尚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句话本身是持否定意见的,这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还不同,它没有做作,只有真实的活给自己,以本真的的自然状态生存。米兰·昆德拉多少有些厌世的味道,想了解他的作品要多看看他的书,如《不朽》《玩笑》《慢》等等,品足了他的味道,便知道了他的魅力,理解便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