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错误的认为,智力等于知识。因此,把早期教育看成是知识的积累,硬性给孩子规定每天要背诵多少诗词,完成多少作业。可往往事与愿违,使孩子视学习为负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我们必须改变那种早期教育是以知识的系统积累为目的的错误观点,而应该以唤起孩子的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目的。只要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求知的种子,养成勤于思考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孩子就会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在对周围世界的最初探究中逐步提高智力水平。
要唤起孩子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其关键在于早期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趣味性,就是不强求知识的系统性,只在于激发孩子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实践性,就是不脱离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使教育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规律。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当孩子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观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想像,让他们实际地去动动、摸摸、做做,亲身去感受周围的事物,从中认识世界,发现自我。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又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发展的水平、类型、和表现早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尤其是一些特殊才能的发展,除了后天因素的作用外,还要受先天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同样教育条件下,都能成为音乐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或者优秀运动员。早期教育只能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及所处环境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第二,家长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切忌急躁。既不要在稍有成绩的时候,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而实行超前教育,也不要在进展缓慢的时候,又认定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要知道,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发展都处于常态水平,超常和低能都是极少数,从统计看,这两种孩子各占幼儿总数的千分之二。轻易给孩子做结论是十分有害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期待他们成长的情感和信心,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早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因素。
实践说明,同样智力水平的孩子能否成才其关键在于能否唤起孩子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