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家宝宝特别胆小,想要他们变勇敢一点,但是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胆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你用错了方法。
1、强调恐惧感和危险性,让宝宝变的胆小
很多宝宝都会害怕天黑、打雷、打针或者是理发,其实这都是因为爸爸妈妈反复强化宝宝对这种事物的恐惧感而导致的。比如说很多家长在之前就会给宝宝打很多预防针,告诉宝宝“不疼”“不用害怕”“很快就好了”... ...这样反而会引起宝宝的恐惧,认为“一定很可怕”,甚至会需要几个大人抱着不让宝宝动。
正确的做法是,在打针之前轻轻捏捏宝宝的鼻子,让宝宝感觉到轻松和随意。理发之前带宝宝熟悉陌生的环境,给他一个常玩的玩具或者爱吃的零食,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而宝宝怕黑多数是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的,黑夜会让宝宝视线更加模糊,从而缺乏安全感。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拉着手睡觉,并时不时握一下,等到宝宝神经系统慢慢发育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改善。
2、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宝宝变的胆小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爸爸妈妈的过度呵护都会让一些本该宝宝自己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实际解决,使得宝宝更加依赖家长,不敢尝试很多事情。
当宝宝对某些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家长却因为担心而不让宝宝玩,久而久之宝宝就会缺乏探索的精神。如果家长的脾气不太好,动不动不问原因的对宝宝发脾气,也可能会使宝宝变得胆小。
所以,家长应该放手让宝宝去做自己的事情,遇到难题也不要着急帮宝宝去解决,要给宝宝留出合适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对待害羞的宝宝也要多一些耐心,不要强行让宝宝去面对新事物和新环境,而应该尽可能的参与到宝宝的活动中,了解宝宝到底遇到什么困难,然后指导宝宝去解决问题。等到宝宝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得不到肯定,让宝宝变的胆小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对宝宝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对宝宝的“失误”却会过分放大。比如:宝宝一次没有按家长的要求喝水,就会被家长扣上不爱喝水的帽子;一次就餐时蔬菜吃的少了,就会被贴上不爱吃菜的标签。但是当宝宝喝完了水,吃完了饭,家长却认为是理所应当。
所以没有及时给予宝宝表扬和鼓励,就会很容易导致宝宝的畏缩。因此,爸爸妈妈对于胆小的宝宝应该贯彻“多肯定、少批评”的原则。
虽然胆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宝宝过分胆小也会妨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改变宝宝胆小的性格是一件既容易又不容易的事情,宝宝的性格并非天生,而且多数也会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从改变自身做起,学会正确的引导宝宝才是“王道”!